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新加坡光复,星洲“南洋江夏堂”又开始恢复活动,重新登记会员,复兴堂务。经过二战的摧残,宗亲门更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加上南洋各地开始酝酿独立运动,为了能够更好的整合及协调宗亲的力量,于是致函各设于星洲的地缘性同宗团体,商讨战后重振江夏宗人社团的前途。出席者有:潮州江夏堂、客属黄氏公会、琼崖黄氏公会、台山黄家馆、福州义序黄氏公会、江夏平心阁、大本堂广帮黄氏互助会等同姓团体、举行联席会议,经多次讨论之后,各同宗团体代表都认为,既是同一黄姓之组织,应该筹建一个“黄氏总会”,籍以团结各帮各派。自此以后,组织筹委会,呈报社团注册官,组织总会,成为一个统一的机构,增加力量。
1950年1月8日,新加坡黄氏团体在南洋江夏堂的主催下,于芽笼35巷16号召开筹建总会第一次筹备委员会讨论会。参加该次会议的黄氏宗亲团体有:南洋江夏堂、潮州江夏堂、琼崖黄氏公会、江夏平心阁、福州义序黄氏公会、大本堂广帮黄氏互助会、客属黄氏公会等团体的19位代表。这次会议一致通过,在现有黄氏宗亲团体的基础上,成立新加坡“南洋黄氏总会”。
1951年1月14日正午,“南洋黄氏总会”在当时的各同宗社团:南洋江夏堂、客属黄氏公会、潮州江夏堂、大本堂广东黄氏互助社(现更名为广东黄氏宗亲会)、福州义序黄氏公会、台山黄家馆、南安罗溪公所(现更名为南安罗溪黄氏公会)、琼崖黄氏公会、顺德江美沙溪黄族同乡会、江夏平心阁的推举下,于芽笼35巷16号(即南洋江夏堂会址)宣布成立,并推举景顺宗长为首届常务主席,同时举行庆祝典礼。其后又加入:潮安金沙黄氏公会、黄氏炽昌联谊社等。
其后团体会员有:潮州江夏堂、琼崖黄氏公会、客属黄氏公会、江夏平心阁、广东黄氏宗亲会、江夏公所、黄氏炽昌联谊社、南安罗溪黄氏公会及台山黄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