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SEARCH & PUBLICATIONS
【 星洲“南洋江夏堂” 】
1911年后,中国政府为了加强各省份民众的沟通,开始推行统一的语言教育,创办新式学校取代旧有私塾,身处南洋各地的中国移民,也深感不同地方语言之间的族群沟通十分困难,特别是时常往来于南洋群岛各地区的华人商家,深知沟通问题的困扰,局限了他们的商业发展,因而纷纷支持新式学校的设立。1920年代,时称石叻坡(星洲)的英属殖民地,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南洋群岛的中心点,乃往来于南洋诸岛的必经之地,也是华人移民聚集量最多的单一岛屿。一批时常往来于南洋地区的江夏宗人,深知若要团结各殖民属地的华夏子弟,除语言与教育外,最有效的方式乃先结合各地区的地缘性组织,但促成各地缘性组织的团结乃需要有一道相互沟通的桥梁,而地缘性组织内的血缘性成员就是最好的代表人物。因此,在这大时代大环境的推动下萌生建立一个突破籍贯的限制,涵盖全南洋各地的宗亲会馆,以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团结南洋各地的各籍贯同宗,于是他们便於1923年在石叻坡登报,呼吁成立血缘性的江夏社团。
经登报呼吁及发起人四处奔走,号召各地同宗踊跃入会,因此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便招幕了269名会员,其中定居于石叻坡有167名,余者为来自马来亚、婆罗洲、印尼、中南半岛等南洋各地,达到了团结南洋各地同宗的目标。并于1924年3月16日选出长期定居于石叻坡的24位宗亲先辈为第一届董事,联名发起组织,呈报注册,定名为星洲“南洋江夏堂”并于同年4月7日下午2时,假小坡勿拉士巴沙路77号的南洋大酒店举行成立大会。第一届董事及发起宗亲前辈名录为:
济舟、有渊、良保、宗朝、沄辉、奕根、维椿、曼士
机书、大彪、和礼、章增、光洋、笃俭、镜湖、德新
露昌、俊昌、蔚庭、汉种、竹三、贻钜、祖芬、则康
星洲“南洋江夏堂”堂址开始时暂设于同宗济舟宗长位于直落亚逸街87号(金和兴号)住宅内楼下,积极推动学校等教育的发展,并促进各地区各籍贯宗亲的交流,后迁至厦门街86号,由于堂务发展迅速,1932年就搬到武吉巴梳路13号,1937年又搬到芽笼路35巷门牌16号,成立不过数年即三迁其所,故诸先辈深谋远虑,为了奠定会馆之永久根基,于是更进而策励同宗,发动募捐,购地建筑会所之倡议。讵料世界第二次大战爆发,日军之铁骑南侵,新马相继沦陷,“江夏堂”会务之发展遂告停顿,购地建筑会所之倡议也悬而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