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 ROOT
【 黃氏的源起 】
黄姓溯源
追溯黄姓历史长河之源,便会遇到商周时期的潢川黄国。上古黄国虽有三个,即少吴裔孙台骀开创太原汾水之黄,可能为颛顼陆终后代所建的汉东“西黄”,和黄帝颛顼族系与少吴之后伯益族裔共同的后代所建河南潢川之黄,但前两者的历史都湮没无闻, 后嗣衰微不昌,独有赢姓伯益之后建立的潢川之黄,子孙繁荣,成为今日中国第七大姓黄姓的主体。
(一)黄国的建国传说
天下黄氏大都自称出自潢川黄国,但关于这个国家为谁所建,则各家传说不一莫衷一是。归纳起来,约可分为三大类共15种不同的说法。三大类即伯益之族所建说、陆终之族所建说和另一种混合型建国说,即揉合了前两说所形成的陆终伯益建国说。现将各种说法开列如下,供大家参考。
伯益后裔建国说。这一说法起源很早,秦汉时期就已流行,如蔡邕在《汉交趾都尉胡夫人黄氏神诰》中就说:“江陵黄氏之季女字日列赢,其先出自伯翳,别封于黄,以国为氏。”但是,黄国的受封开国肇姓之君,到底是伯益氏族的哪一位呢?经典中没有明确记载,而黄氏族谱中又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1).伯益长子大廉建国肇姓说。这种说法,主要流传在湖南、江西、广东等地区的黄姓中,如湖南敦厚堂《箭楼黄氏族谱》、湖南敦睦堂《中湘黄氏四修族谱》、湖南城步《大古黄氏族谱》、城步《渠阳黄氏城步世谱》、《渠阳黄氏世谱》(七修、八修)等均持此说。据《史记•秦本纪》,伯益娶舜帝的女儿姚氏为妻,生二子:长子大廉、次子若木。(宋人罗泌的《路史•后纪》则说伯益生三子:大廉、若木、恩成。)伯益去世后,大廉以长子身份继承伯益的权位,继续做鸟夷氏族的酋长,他的一部分后裔便称为鸟俗氏。而黄氏族谱则记载,大廉又因其父伯益、其祖皋陶历事尧舜和大禹有功,被夏禹别封于黄(今河南潢川县),创建黄国。他的这一部分后裔,就以国为氏,姓黄。所以,许多族谱以伯益之子大廉为黄姓第一世始祖。
(2).若木说。另有一种传说认为,初封于黄的并非伯益长子大廉,而是伯益之孙,即次子若木的第二个而子名叫终者。时间是在夏初。据史载,伯益次子若木事夏朝,袭封费侯,后裔以费为氏。因此,传说中食邑于黄,以黄为氏者,只是若木次子终一支。
陆终族建国说。这一种说法起源于《姓谱》,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本《广韵》、郑樵的《通志》、《百家姓》等姓氏书籍都从其说。在黄氏族谱中,这一种说法最为流行。这种说法认为古潢川黄国是由黄帝——颛顼——陆终这一族系所建,而与少——伯益族系无关。但黄国的受封开国肇姓之君,到底陆终族系的哪一位,黄姓族谱中也有多种说法。
(3).陆终受封于黄说。浙江绍兴《陡亹黄氏族谱》称:“吴回号祝融氏,子陆终封于黄,号黄氏。”这一说认为最初受封于黄,建国肇姓的就是陆终本人。但这一说法找不到历史根据,只存在于部分族谱中。
(4).陆终之孙黄隐开基、黄石肇姓说。这一说认为黄国的创建者是陆终之孙黄隐。黄隐是陆终长子昆吾樊的儿子。在四川三台《黄氏族谱》和四川武隆《黄氏族谱》手抄本中,便均以黄隐为黄国创始人,同时又将黄隐的儿子黄高并列为开国始祖。如三台黄氏谱《黄承志祀履历碑记》中说:“盖陆终为受封之祖,隐、高为开世之公。”所以,族谱列黄隐为第一世祖。
(5).黄高开基建国,黄石肇姓说。此一说与上一说极相近,不同之处是这一说认为黄高是昆吾樊的儿子,而不是孙子,世系中没有黄隐。这一说又认为黄高虽然建国,但黄石才是受姓始祖。如《中华文化百科全书•民族》中引台湾黄氏大宗谱便说:台湾黄氏“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一世祖,⋯⋯又云十三世石,佐周有功,赐姓为黄。”
(6).黄缗建国肇姓说。浙江绍兴《陡亹黄氏族谱》载:陆终长子昆吾樊的后裔,到商周之际有名叫梁泽者,跟随周武王灭商有功。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封梁泽之子缗于黄,建立黄国,赐姓黄氏。这一说也见载于《新安黄氏会通谱•黄氏得姓之祖》。
(7).陆终次子南陆公建国说。此说广泛流传江西、福建、广东、香港、南洋等地区,认为享国27年。云南威信黄氏族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但据正史记载,陆终第四子求言,即会人,为女云姓,其后子孙分出姓氏众多,但不见有黄姓之说。
(10).陆终季子黄云建国说。如广东《开平黄氏族谱》宋庆元四年(1198)的谱序说:“我黄氏,派出陆终之季子讳云者,轩辕黄帝七世孙也。”《揭西黄氏族谱》又将黄云与南陆公混为一起:一世始祖云公讳定,名惠连,号南陆,主治汾、洮,三年水平功成,帝以参胡赐给云公建立黄国。许多广东黄氏族谱都以黄云为开国建姓受封第一世始祖。但据正史记载,陆终第六子季连,即楚国芈姓始祖;而惠连则是陆终次子,并不是季子。
(11).陆终次子惠连建国说。福建浦城《黄氏族谱》记载:“黄氏之先,出于高阳。⋯⋯陆终之次子惠连为楚烈王参相,封于黄。”同样的说法,也见于四川内江县的黄氏族谱:“惠连公作为樊人的胞弟,积极支持协助大哥治水,精心辅助大禹治水也有汗马功劳,因而也得到一份荣誉,被封为黄国(即今河南省潢县)。属四等子爵国,自惠连公受封黄国后,子孙食邑潢,以国为姓。”而史籍记载,陆终次子惠连,受封于参胡,为董、韩、龙姓之祖,并未见有黄姓。
伯益、陆终混合型建国说。这种说法流传较为广泛,实际上即是综合了正史经典上的伯益后裔建国肇姓说和黄氏宗族中流传的陆终后裔建国说,将两种揉合起来,认为古代黄国的创建者是颛项——陆终族系与少吴——伯益族系共同的子孙,但关于这两个族系的组合关系,又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版本。
(12).陆终五世孙伯益之子友邦建国说。这一说主要流传福建、江西等地。如福建《黄文肃公世家宗谱》记载的世系如下:黄帝——昌意——颛顼——卷章——吴回——陆终——会——女修——大业——伯益——友邦,“友邦以子爵封国于黄”。这一说将伯益列为陆终的第五世孙,而受封到黄国的是伯益之子友邦。
(13).陆终之后伯益建国说。这一说法主要在江西地区流传。此说又分两种:一种认为,黄国的创建者是伯益,但伯益又是陆终的儿子。如江西吉安《分宁又井黄氏宗谱》即认为黄帝第五世孙陆终生子伯益,伯益出封于有黄之地,建立黄国,子孙以国为姓。而道光十八年江西江夏堂《黄氏族谱》载有黄瑞超《黄氏纂修族谱序》称:“粤稽我黄氏,昉自陆终之五世孙伯益佐有虞氏烈山泽以除民害,兴民利,辅治有功,国赐其爵日伯益,锡以有黄氏之地,后遂以其封而受氏焉。”
(14).陆终之子伯益之后黄玠建国说。这一说认为,黄帝、颛顼族系的陆终长子昆吾,就是有名的伯益。伯益之后传5代又改嬴姓,再传39代为嬴玢,佐商汤伐夏桀有功,被封于黄城,遂改姓黄氏。如四川开隆中咀乡黄龙光手抄本黄氏族谱就有这样的谱系诗:“系出轩辕姓公孙,章世相传及高辛,姬姓封于陆终氏,历承六代又改嬴,祖功宗德垂泽远,三十九代封黄城。振文公族绵瓜瓞,子孙食邑为黄姓。从今天注定黄氏谱,万世不忘系出嬴。”该说的建国始祖族系是:黄帝——颛顼——陆终——伯益⋯⋯嬴玢。
(15)伯益之后陆终、南陆公建国说。这种说法广泛流传于闽、赣地区。如福建邵武禾坪黄氏族谱、颧薮黄氏谱、江西樟峰黄氏谱都载有这种说法。这一说认为,黄姓始祖陆终公出自嬴姓伯益之后。陆终生子南陆,始封于黄,开国建姓。这一说的世系属于黄帝——颛顼——伯益——陆终——南陆系统。
在上面我们详细地介绍了三大类共15种黄国创始和肇姓传说。
综合各种文献资料,我们认为,夏商周时期活跃在河南潢川的古老黄国,确实为嬴姓国,是黄帝颛顼族系与少昊之后伯益族裔共同繁衍的后代所建。黄国大约创建于于夏初。至于它的始建者到底是伯益的哪一位后裔,他与颛顼之后的陆终是何种关系,由于上古文献语焉不详,族谱文献又众说纷纭,则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
(二)生存了一千四百余年的古老黄国
黄国自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受封建国,历夏、商,周三个王朝,一直顽强地生存了一千四百余年,至公元前7世纪中叶才告终结。
虽然立国久长,但在历史上,黄国只不过是一个势力不大的小邦,先秦经典中对它仅有一鳞片爪的记载。让我们用历史科学之绳,将这些零星的史料碎片串联起来。再结合出土文字资料的辅助,来勾勒出古黄国历史的大体轮廓。
最早记载黄国历史的当推《竹书经年》黄国为伯益后代所建,我们已知道伯益是被夏启杀害的。伯益死后,夏王朝与伯益后裔东夷族的斗争并没有结束。作为伯益东夷集团的一支,黄国也一直参加了反抗夏王朝的斗争。《竹书纪年》记载:“(夏)后相(夏朝第五代国王)三年,征风夷、黄夷。”这个黄夷,已非远古炎黄时代的黄夷黄鸟氏族,而应是指夏代的黄国。因为古黄国在今河南省东南角的潢川县境,正位于淮河上游地区,而历代正统王朝,直到西周时期,都一直把整个淮河流域视作东夷或淮夷地区。黄人虽已建国,仍被称为黄夷,一方面可见夏王朝对伯益后代和原东夷集团成员的排斥和敌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夏朝时期黄国的文明程度还不很高,其国家政权可能仍处于一种由氏族部落联盟政权向阶级政权过渡的准国家、准城邦阶段。由于黄国参加了东夷集团反抗夏王朝的斗争,所以被夏国王姒相政权所征伐。黄国与东夷的反复斗争从夏启开始,一直持续到夏朝第8代国王姒芬时期。《竹书纪年》因此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日畎夷⋯⋯ 黄夷、白夷⋯⋯风夷。”看来,黄国到夏芬时期,已被夏王朝征服。
公元前16世纪,原属东夷集团的殷商部族在杰出首领成汤的领导下迅速崛起,最后消灭了夏王朝,建立起历史上强大的殷商帝国。黄国与商族同属原东夷集团,一直受夏王朝的压迫。因此当商族兴起、夏商鼎革时期,黄国人便立即投奔到商人一边。甲骨文中记载,许多黄国人参加了商族灭夏队伍,其中就有杰出的黄尹阿衡。进入商朝后,黄国成为商的小盟国,商王朝的帝王还曾到黄国巡视、占卜,如卜辞有“王寅卜⋯⋯王贞:王其至于潢、霍,亡灾。”这里的潢、霍都是地方兼名国名,潢就是黄国也就是今河南潢川地区。许多黄人还参加商朝政府,在商王朝任占卜官和行政官职,见于甲骨文的商朝黄姓,就有“黄尹”、“黄示”等好几个。其中,黄尹还受到商王朝的多次祭祀。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王朝取代商朝,对商朝古黄国采取承认的政策,容许其继续存在。但西周时期黄国的历史活动经典不载,无从测知。到两周之际,黄国才正式见载于经典。
两周之际,黄国势力有所发展,它与淮水流域的同族,皋陶、伯益的后裔、原东夷集团的江、道、柏、弦等嬴姓诸国结成同盟,并成为东夷嬴姓小国的盟主。同时,它又通过与周王朝封在汉阳地区的同族姬姓小邦国联姻等方式,改善与周王朝及中原各国的关系,成为亲中原华夏集团的淮水流域嬴姓小国的代表。
《春秋》记载,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黄国与相邻的同姓小邦江国一道参加齐侯主持的贯(今山东曹县南十里处)之盟会,次年又参加阳谷(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反楚同盟。公元656年,黄国便与齐、鲁、宋、卫扛等同盟国一起攻打亲楚的陈国,惹恼了楚国。楚人立即进行报复,决定灭掉黄国。但黄国的统治者此时仍自恃与中原大国的同盟,错误地认为有齐、宋等中原大国的庇护,楚国便不敢轻易进攻自己,遂放松警惕。
鲁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楚国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以黄国不向楚王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黄国既不设防,而依恃的齐、鲁等中原盟国又坐视不救,结果不堪一击,以悲剧告终。
历史上建国达1400余年的古老黄国,就此画上句号,同时也是今日黄氏宗亲布满五湖四海的开始。
资料来源:福建黄氏世谱.源流世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